聯系我們
- 聯系人:首創特裝設計
- 手機:15975558396
- 電話:(86-020)29840768
- 郵箱:sczhanlan@163.com
- 地址:廣州天河區珠吉街東橫三路8號廣橋商務園B棟4樓
我們為何缺乏優質展覽資源
以“吐槽”當代藝術知名的策展人梁克剛對北京某民營美術館主辦的“畢加索·走進中國”展覽的虛假宣傳進行了一次入木三分的大揭底和大曝光。
其實,這種虛張聲勢、名不符實的商業大師特展去年在上海已經上演過很多次。只不過,與北京的好排場、講氣勢、追求明星效應相比,此展在上海要相對低調一些。因此,對待差不多同樣性質的一個展覽,由于宣傳誘導產生的聯想與實際展覽品質之間的落差和張力,北京肯定超越上海。事實上,此次“畢加索·走進中國”展覽所暴露出來的問題,只是眾多藝術展覽亂象中的冰山一角。其背后所深藏的有個根本性問題:中國優質展覽資源的匱乏。
眼下,全國正以平均每年100座的速度在興建新的美術館。僅2011年,該數字就達到了驚人的386座——相當于平均每天就有座新美術館誕生。美術館這種高速的發展與增長,一方面豐富和活躍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和市民的業余生活,也推動了一座城市的創新活力。但另一方面,美術館蓬勃發展的背后,有兩個問題越來越凸顯:一是優質展覽資源的匱乏;二是專業人才的短缺。
國內美術館的建設模式先蓋房,再想著如何辦展,與西方美術館先有藏品再有場館的理念完全不同。讓很多投資經營者始料不及的是,硬件的投入是有限的,建成之后,后續美術館的運營和發展才是真正燒錢的開始。隨著一座座造型奇特、體量巨大的美術館建立起來,投資者或者經營管理者才開始考慮,這每年12個月的展覽檔期,拿什么內容去填充?
畢竟,美術館是建立學術制高點和長遠文化價值的地方,它們以文化與藝術的高度來影響和輻射社會。因此,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,以獨特性和創造力作為評判依據。展覽就是對藝術作品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,展現出一個專業學術機構的立場與姿態,進而起到教育和引領的作用。美術館的這種性質,決定了它不是隨隨便便做展覽的地方,它是提供高品質學術性展覽的地方,那么這些高品質的展覽哪里來?
一種是結合自己的藏品,通過專業人員的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之后所做的展覽,比如說最近幾年正在興起的文獻展和研究展。另一種是依靠資金實力,向國內或國外同行、基金會引進的特展。還有一種,就是結合美術館的定位和發展方向,邀請策展人量身定制的品牌性展覽,比如說雙年展、三年展等等。再有一種,學術主題展,這類展覽具有一定的問題針對性,對當下藝術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作了學術性思考和總結的展覽。
以上四種優質的展覽資源其實是非常有限的,因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:歷史積累、資金實力、專業團隊、藏品質量、人脈資源、學術視野等等。
筆者認為,改變優質展覽資源匱乏的問題,首先是要轉變新建美術館投資者或者決策者的思想認知。必須認識到,美術館不是以硬件來建立其高度的,而是以軟件來體現其實力和價值的。
其次,對于已經擁有一定數量藏品的美術館,要重視學術梳理和基礎研究,活化“典藏”。同時要逐漸明確本館的收藏定位和方向,開展序列性和系統性的收藏。
再有,一家美術館必須學會整合各種展覽資源,創造性地開展工作。